生物技術研究室
生物技術研究室現有科研人員14名,其中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5名,碩士生導師2名,博士5名。研究方向涵蓋魚類遺傳育種、繁殖生物學、生物技術、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營養飼料等領域。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科研項目40余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等科技獎勵7項;培育水產養殖新品種—“夏奧1號”奧利亞羅非魚;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4本;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布水產行業標準1項。依托研究室建有國家羅非魚遺傳與育種中心,配置有激光共聚焦、流式細胞儀、自動化工作站、顯微注射儀、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等儀器設備。
主要研究方向:
羅非魚良種選育研究與示范推廣。圍繞生長、雄性率、耐鹽等重要生產經濟性狀,開展現有羅非魚品種(吉富羅非魚、奧尼羅非魚)的選育與生產效果評估;開展羅非魚抗逆、抗病性狀的評價與優異品系篩選;利用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的平臺,在綜合試驗站開展良種推廣和示范工作。
羅非魚保種育種中新技術的應用。完善結合家系選育、群體選育、數量統計、遺傳標記等的育種技術平臺;開展在線水質監測技術、節能型越冬保種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提升羅非魚保種育種技術水平。
魚類種質資源評估與挖掘。采用形態學測定、生理生化指標、分子標記(微衛星、RAPD、線粒體DNA等)等方法,對現有保存的羅非魚及其他魚類群體開展種質評估,深度挖掘群體育種潛力,為選育研究積累數據。
魚類重要性狀相關基因篩選、克隆與功能研究。篩選與性別、生殖、生長、抗病、抗逆等相關的功能基因,研究候選基因的功能及其表達調控機制,闡明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為良種培育、病害防治、生殖調控、苗種培育及水產養殖等提供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