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肖放站長一行來到了紅河縣,專題考察調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云南中海漁業公司共同實施的哈尼梯田“漁稻共作”產業精準扶貧情況。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主任,云南省農業廳桂明英副廳長、漁業局蔡勇副局長,紅河縣縣委書記張智俊,中海漁業公司董事長肖燕一同調研。這也是短短3天時間內,第二次農業部直屬漁業相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來到紅河調研,這也充分反映了農業部對產業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對紅河“漁稻共作”產業在助推精準脫貧及哈尼梯田可持續保護方面探索實踐及成效的充分認可。

張顯良局長(左三)、肖放站長(左四) 在泥鰍規模化繁育車間察看鰍苗孵化情況
張顯良局長一行首先來到了位于迤薩鎮勐龍村的“漁稻共作”泥鰍繁育基地,該基地是由紅河縣政府支持、當地龍頭企業云南中海漁業有限公司負責、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撐。在泥鰍苗種規模化繁育車間內,張局長聽取了張智俊書記有關紅河縣“稻鰍共作”模式及泥鰍繁育基地基本情況的介紹,參觀了基地的親鰍培育池、鰍苗孵化池和鰍苗培育池。徐跑主任和中海漁業技術人員分別向張局長介紹了親鰍選育、鰍苗飼喂和孵化設施發明等情況。張局長對中海漁業和淡水中心的辛勤工作表示贊賞。育苗車間內部有一塊大屏幕格外顯眼,張智俊書記向張局長介紹:這是在梯田架設的實時監控系統,在基地就可以遠程了解梯田的泥鰍養殖情況,同時也可對泥鰍的管理和用藥情況進行監管,也是質量可追溯系統的先期基礎工程。這是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與哈尼族傳統的“人放天養”模式的有機結合,真正體現了科學技術落實到基層后的巨大活力。

徐跑主任(左二)向張顯良局長匯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規劃情況
從育苗車間出來后,徐跑主任又向張局長匯報了淡水中心在基地旁建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規劃。該科研工作站由紅河縣政府支持,規劃占地5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具備科學實驗、技術集成示范、技術培訓、網聯網全程監控及生態農產品展銷等功能。張顯良局長對此舉表示了高度認可,并評價“只有巢筑好了,才能引來鳳”,也是科技人員扎根紅河、實驗做在池塘邊的必要平臺。張局長說,產業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民是一家一戶分散的,龍頭企業的產業引領作用很關鍵,企業必須要肩負很強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只有苗種和市場兩頭落實了,農民沒有風險了,才能放心地去接受一項新的技術,從而才能使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張顯良局長察看哈尼梯田“漁稻共作”設施及鰍苗放養情況
參觀完泥鰍繁育基地后,張顯良局長一行馬不停蹄來到了撒瑪壩梯田。撒瑪壩梯田面積16000多畝,是世界上最大的梯田。遠遠望去波光粼粼的水稻田上哈尼族老人與水牛星點綴落,展示了我國邊陲民族人定勝天的勤勞與智慧。面對如此遼闊壯觀的梯田,張局長立刻問到了這里的稻田有多少面積已經實施了“鰍稻共作”。隨行的張智俊書記介紹說,目前有5000畝稻田作為“鰍稻共作”的試驗區,準備在5月15號放養鰍苗,種養模式是一茬稻、兩茬鰍,原先種稻的收入大約每畝700到800元,放養泥鰍后,按畝產120千克、每千克泥鰍25元計算,一茬可以增加收入3000元,兩茬即可畝增收6000元,這對于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另外,對于張顯良局長問到為什么在梯田里會不時地看到一些旱地,張書記說,這就要說到“鰍稻共作”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了,那就是對梯田的保護作用,哈尼梯田是紅河人民祖祖輩輩經過辛勤耕耘留下來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種植水稻的收入通常很低,梯田內勞動強度也大,辛苦一年一畝地只有七八百元收入,越來越留不住當下的年輕人,他們情愿進城打工也不愿意種稻,有的將水田改成旱田,甚至拋荒,哈尼梯田可持續保護面臨著很大的威脅。只有通過科技手段,通過發展產業精準扶貧,讓梯田的產出增加,讓當地的農民致富,才能吸引住年輕人,把拋荒的旱地重新變成梯田、水田,從而實現哈尼梯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
最后張局長一行抵達尼美梯田,對這里已經放入鰍苗的梯田進行了實地察看。張局長詳細詢問了鰍苗的放養規格、放養密度、示范推廣面積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等情況,徐跑主任一一作了回答,并匯報了目前在產業扶貧中遇到的三點困難:一是紅河水產良種覆蓋率低,目前還沒有泥鰍良種場,不僅如此,即便是全省年產量達25萬噸的羅非魚也沒有國家級良種場,而云南羅非魚產量在2015年就超過了福建省位列全國第四,希望漁業局、推廣站在這方面能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希望這個“漁稻共作”能在農業部設立專項予以資金上的支持,促進在紅河、云南及周邊省份進行推廣;并建議能否成立哈尼梯田相關保護組織,引起梯田文化熱心人的重視并加入保護隊伍。張局長均一一進行了積極回應,表示將盡力支持,希望紅河縣政府、中海漁業公司、淡水中心“政企研”緊密協作,取得更大成效,為更大范圍的示范推廣及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成功經驗。

張顯良局長察看泥鰍生長情況
徐跑主任說,“漁稻共作”,產業精準扶貧,哈尼梯田可持續保護,意義重大而深遠。目前所做的工作盡管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深入研究、擴大示范推廣等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同時,哈尼梯田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淡水中心將充分發揮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設立在中心的“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平臺作用,對哈尼梯田“漁稻共作”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進行總結提煉,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梯田分布地區進行推廣。此前FAO也先后選派了多名高級官員、專家到中國、到紅河進行了調研指導,下個月12號,FAO將在云南舉辦“亞太地區助力藍色增長的農業-水產養殖系統區域性研討會”,屆時將有來自FAO總部、駐亞太辦事處的官員和專家,以及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越南等國家的農業、漁業主管單位領導及專家齊聚昆明,與我國農業部有關司局、科研院所、企業代表等進行深入研討,哈尼梯田“漁稻共作”產業扶貧工作將是研討交流重要內容之一。
此次隨行調研行將結束,收獲滿滿、感動滿滿。回望紅河這片熱土,古老而充滿希望,“漁稻共作”,之于紅河脫貧攻堅,之于哈尼梯田可持續保護,任重而道遠。
(摘自《科學養魚》微信公眾號2017-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