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31日,首屆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大會在浙江淳安舉行,大會以“科技引領 助推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由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和杭州千島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協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科技加工處處長王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剛、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戈賢平、淳安縣人民政府金晨旦副縣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黨委書記解綬啟、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家樂、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漁業處副處長方佩兒應邀出席。


會議開幕式由杭州千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何光喜研究員主持。金晨旦副縣長代表淳安縣人民政府對嘉賓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相信通過大會這個平臺的廣泛交流與深層合作,必定能夠破解當前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瓶頸。戈賢平研究員提出,當前,發展大水面漁業亟待破解的課題是如何協調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探索出一條保護水質、適度開發、永續利用、三產融合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子,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將圍繞破解這個課題中的技術難點,開展聯合攻關,并進行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模式的集成與示范,引領和推動“凈水漁業”技術升級和“生態漁業”綠色富民發展模式推廣應用,塑造生態文明、產業融合、漁民增收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韓剛副院長就科學利用大水面進行生態漁業開發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繼續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創新推動打造大水面以生態為背景的新業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和休閑漁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二是依托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體系,匯聚優勢科研力量和核心科技資源,共同推動大水面生態漁業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的立項實施,為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三是盡快研究制定大水面生態漁業相關標準規范,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促進大水面生態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王丹處長強調,堅持科學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意義重大。我國220萬公頃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為國民提供了440萬噸綠色水產品,大水面生態漁業不僅代表了我國重要的漁業空間,也代表了我國豐富的水產品供給。其次,由于可四季連續供應的特點,大水面生態漁業還代表了我國水產品持續的季節性供應。當前,大水面生態漁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耕地、水資源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黨中央明確表示,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宜漁則漁,要向湖泊和水庫等大水面要食物,因此,大水面生態漁業是水產踐行“大食物觀”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她說,千島湖大水面漁業是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樣本,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此次,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將首屆大會落戶千島湖,就是希望參會人員通過大會平臺,在學習千島湖生態漁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領會千島湖發展模式的“神”和“魂”,為我國生態漁業進一步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會上,桂建芳院士受邀作題為“漁業轉型的中國智慧與長江十年禁漁”的主題報告,他指出,長江十年禁漁對長江大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非凡,中國水產養殖在漁業發展轉型升級、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引領中發揮了重要貢獻。戈賢平研究員以太湖為例介紹了我國大水面漁業發展歷程和經驗模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家壽研究員、郭傳波研究員,杭州千島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何光喜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何緒剛教授,江南大學許艷順教授、上海海洋大學劉其根教授、浙江大學葉章穎教授、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東坡研究員、黑龍江北魚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康志永總經理等分別受邀為大會作主題報告,并與與會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進行交流互動和經驗分享。

會后,與會人員考察了千島湖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旅融合開發模式、國內大水面捕撈技術示范推廣與技能培訓基地、國內第一個“公益訴訟與生態修復機制探索實踐點”,現場感受千島湖巨網捕魚,參與了2023年“全國放魚日”暨首屆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大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為大會劃上圓滿句號。


本次大會以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為指導,共吸引了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全國從事大水面生態漁業的企業家、技術骨干等400余人參會,會議為推動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漁業作為國家糧食安全重要供給作用打造了優質平臺。
(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