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官網以“中國養魚經驗圓非洲青年創業夢”為題,報道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培養的烏干達漁業專家大衛·穆里卡先生應用中國漁業技術助推烏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服務當地人民生計改善、推進中烏漁業友好合作的典型事跡。

大衛·穆里卡先生的事跡,是淡水中心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堅強領導下,依托全球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聯盟(GSAAP)這一新型的全球合作伙伴關系平臺而打造的可持續水產養殖實施典范;更是中心服務GSAAP宗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國技術和中國方案服務全球水產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生動案例。

三年來,淡水中心立足主場外交,堅持緊緊依靠水科院科技創新團隊,充分發揮GSAAP資源優勢,以授牌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和培訓聯合中心為契機,積極構建水產養殖多雙邊南南技術合作平臺。中心發揮科技創新團隊專家優勢,主動匹配各國主養品種和模式,先后編撰20多萬字的技術材料,以涵蓋水產養殖全產業鏈的知識產品“有的放矢”切合“各國國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心堅持“授人以漁”,為58個亞非拉國家培養技術和管理官員1450多人,培養碩士研究生85名,建立了廣泛的國際“朋友圈”。中心更是通過建立技術示范漁場、聯合放流等項目,與緬甸、坦桑尼亞、柬埔寨、老撾開展技術合作,不斷擴大中國漁業技術在當地的輻射面和影響力,以實際行動為推進全球發展倡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FAO“手拉手”倡議作出積極貢獻。

為順應新時代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需求,強化知識分享與合作交流,中心先后承辦“一帶一路”國際淡水漁業產業創新研討會、聯合承辦全球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聯盟成員大會等,發起各類國際學術線上交流研討會12次,選派專家參加9次國際學術會議,聚焦世界漁業科技發展前沿和水產“卡脖子技術”,分享綠色低碳漁業發展理念和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彰顯漁業大國責任與擔當。同時,中心積極推進與南南國家聯合申報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2022年,中心與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聯合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成功獲批,將為兩國羅非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心南南技術合作的深度推進,獲得各國政府和上級部門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國日報》《農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先后5次進行多角度報道,3項南南技術應用成果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大大提升了水科院、GSAAP及我國可持續水產養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2019年,水科院王小虎院長率團訪問FAO,開啟了水科院-FAO新時代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的新篇章,雙方聯合倡議發起成立的全球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聯盟,為凝聚全球漁業科技資源合力、構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國際科技創新體系搭建了新平臺。今后,作為FAO水產養殖與內陸漁業研究參考中心,淡水中心將繼續依托聯盟平臺,立足科技創新團隊,以更高質量南南技術合作成果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球減貧減饑、營養改善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n3D1Si-A9IvDcQCOtXdXA)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