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一個國家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人生經歷,但是,參加中國援外培訓項目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就是來自非洲烏干達的大衛·穆里卡(Muliika David),今年39歲,“中國培養”的烏干達水產養殖專家,烏干達綠色漁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駐烏干達使館副大使兼政務參贊陳會新為大衛頒發“我的中國故事”獲獎證書
大衛曾于2007年來華參加中國商務部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辦的“非洲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2022年又再次被烏畜牧漁業部選派參加“發展中國家水產品貿易與市場開發培訓班”,并被推選為班長。參加中國培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促使他創立了公司,并最終幫助他成為烏農業和水產養殖行業的知名人物。

大衛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學習培訓進行魚類解剖實驗
精準對接烏發展需求,量身定制實施方案
近年來, 烏干達捕撈漁業種群快速萎縮,迫切需要發展可持續的淡水魚類養殖業,但烏水產養殖技術較為落后、大規模集約化或半集約化養殖場較少,優質魚苗和親本供應不足、魚飼料昂貴且質量不高。學習中國淡水魚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企業加強優質育苗和飼料合作,成為烏對中國水產養殖培訓項目的主要訴求。

綠色漁業生產基地進行羅非魚親本培育及苗種生產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接到項目任務后,全面調研了烏水產養殖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訴求,為其量身定制實施培訓課程。鑒于烏方對養殖和管理實操的要求,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克服線上培訓的局限,提前精心錄制實踐和參觀視頻,詳細講解技術要領,并將課程視頻和學習資料等上傳到學習平臺,方便學員隨時回看和下載。此舉大大提高了培訓效果,受到學員的歡迎。

淡水中心提供的線上學習平臺可以讓學員持續學習和跟蹤中國最新的水產養殖技術
中國技術中國精神助力大衛圓夢
經過在中國的兩次培訓后,大衛較全面地掌握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教授的淡水養殖“八字精養法”(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并用于生產實踐且效果良好。此外,他還運用在中國學習到的魚飼料配方及制作技術,自制復合魚飼料,大大提高了飼料的自給能力。中國技術在實踐中的成功讓他看到了前景,增強了培育生長更快、生長周期更短的新品種的信心,萌發了創立公司的信念并立志要利用中國技術和中國經驗發展當地水產養殖業。在致力自己公司的創立和發展外,他還在當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合作,傳播在中國所學的經驗和技術。2017年,馬克雷雷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與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派學生到公司基地實習。大衛成為烏當地知名的中國淡水魚養殖技術普及者和先行者。截至2022年,在大衛及其公司的示范和帶領下,大衛所在地區的羅非魚池塘生產力大大提高,養殖面積超過1000公頃,帶動當地300多戶家庭解決了生計問題。大衛利用中國技術培育的優質魚苗的供應范圍也逐漸擴大到周邊國家,坦桑尼亞姆萬扎的客戶也到大衛公司購買羅非魚魚種。

烏干達綠色漁業有限公司在當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模式推廣
參加中國培訓期間,中國人的勤奮、務實、自律行為也讓大衛深受觸動,并影響了他回國后的工作和生活。在2022年“發展中國家水產品貿易與市場開發培訓班”結業典禮上,大衛表示“中國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這里的人民非常熱情、勤奮、謙虛、守時和守紀律。我認為與西方媒體的臆測、謠傳、誤解恰恰相反,中國應當是當今世界雄心壯志、努力、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象征。特別值得分享的是,中國特別擅長工作的計劃性,又不僅僅停留在計劃上,而是立即采取行動!這樣的理念不僅助我在創業初期迅速發展,而且還幫助我實現了人生的理想。”
搭建洽談平臺,促進務實合作
2022年“發展中國家水產品貿易與市場開發培訓班”期間,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家漁業經貿合作云洽會,牽線多家中國水產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進行了合作交流。在此次云洽會上,廣東恒興飼料與大衛的公司-烏干達綠色漁業有限公司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確定出口首批100萬噸中國水產飼料到烏干達。
大衛在簽約儀式后表示,希望中國商務部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繼續以培訓班的形式,通過技術分享和企業洽談會,延續中國與烏干達在水產養殖領域的交流合作,讓中國技術、經驗、方案惠及更多的烏干達企業和民眾。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家漁業經貿合作云洽會”上,大衛代表綠色漁業與中國廣東恒興簽訂三方合作協議
鑒于大衛參加中國培訓后為當地淡水養殖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曾親自到大衛公司考察,詳細了解他在中國的學習經歷、創業歷程及取得的成績,并高度贊賞了他將中國技術中國經驗內生轉化為助力烏干達經濟發展的成績。

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閣下視察烏干達綠色漁業有限公司基地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